close

『客家小炒』是客家料理中耳熟能詳的菜色,但是你知道嗎?因為多元化融合的關係,現在市面餐廳吃到的客家小炒已是經過改良過的,餐廳甚至為了降低成本,加入大量的了芹菜,其實傳統的客家小炒只有很簡單的拜拜牲禮:五花肉+魷魚+米酒+蔥段而已(豆乾也是後來加的),我今天跟大家介紹的就是早期傳統的客家小炒....口味來自於我住在苗栗的外婆。

 

 

 

準備的材料有:

  1. 五花肉約5~6兩(客家小炒要好吃就要選比較肥的喔!)
  2. 乾魷魚(想要吃道地的客家小炒,自己發的魷魚才會香!)
  3. 蔥段(分為白色與綠色部份)
  4. 豬油(沒有豬油也可以用一般的油品)
  5. 調味料:醬油(或醬油膏)/米酒/砂糖/蔥酥

  

作法如下:

1. 處理材料:

  • 五花肉切長條塊:切肉的技巧是逆紋切才會嫩。
    傳統的作法是使用祭拜後的已熟五花肉,如果手邊沒有熟的五花肉也可以使用生的五花肉,如使用生的五花肉,記得一定要煸焦一點才好吃。

 

  • 魷魚要自己發才好吃,這是客家小炒好吃的秘訣,我們要仔細的介紹:挑選比較厚比較香的魷魚。

 

  • 買來的乾魷魚,放在水裡加點鹽浸泡4~6小時,如果有洗米剩下的水也可以加入更好發!(為了健康我們不使用鹼粉泡魷魚),魷魚水留一點下來等下炒的時候加入(約100cc就夠)。

 

  • 泡好的魷魚,橫切面可以看到厚度

 

  • 魷魚表面紫色的皮要剝掉,那層皮會產生腥臭味。

 

  • 接下來,注意魷魚的切法!(傳統的正確切法要以圖示的方式來切,才不會捲曲)

 

  • 將魷魚切成長條狀

 

  • 蔥切成段,分為白色與綠色部份(不同時煎下鍋)

2. 開始料理:

  • 起油鍋,用中火慢慢的煎肉,讓原本的油去慢慢逼出五花肉上肥肉的油,因為使用生的五花肉,所以需要比較多的時間煎肉。

 

  • 慢慢的肉條開始收縮,放入白色的蔥段拌炒

 

  • 放入切好的魷魚一起拌炒

 

  • 加入醬油或是醬油膏,加入約100cc的魷魚水 (加蠔油也可以,但是蠔油比較貴,不符合客家精神,嘻嘻)
  • 醬油味道出來並上色後,可放入油蔥酥,鍋邊淋上米酒,放點砂糖,並加入綠色部份的蔥段一起拌炒,香味炒出來之後加入一點點的香油拌一下就可以起鍋了。

 

  • PS. 如果魷魚切錯方向,就會捲起來的,傳統的魷魚應該是直的才對,不過,好吃就好啦,是不是呢~^__^

 

** 悄悄話 **

小時候,我們最喜歡吃冷掉的客家小炒,因為用五花肉逼出來的就是正港的豬油,冷掉客家小炒表面上有一層薄薄的豬油,加上原本醬汁裡的醬油,攪拌在熱騰騰的白飯上.....沒錯!這就是豬油飯啊!哈哈哈,超愛客家小炒拌飯!

 

 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廚娘喬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